土木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 土木工程 (代码: 0814 )
二级学科名称: 岩土工程 (代码: 081401 )
二级学科名称: 结构工程 (代码: 081402 )
二级学科名称: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代码: 081405 )
二级学科名称: 桥梁与隧道工程 (代码: 081406 )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周福霖院士,现任3200威尼斯vip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单位成员代表、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 成员、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领导职务。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专著、编制规程、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百多篇(部、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南粤创新奖、省优秀教师等多个奖励和荣誉。曾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土木工程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院士1人、正高职称34人、副高职称44人、博士57人。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依托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综合实力雄厚、部分学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华南地区乃至我国土木工程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土木工程学科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工程建设发展实际,在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抗爆研究、桥梁结构抗震/减振/性能评估/健康诊断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灾害诊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塔大亚湾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土木工程学科近5年来主持承担97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及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3项。
三、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原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祖国服务。
2. 掌握坚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系统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空间结构、高层结构、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结构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对结构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深入的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制: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博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博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博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填写《3200威尼斯vip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2. 鼓励博士生参加教学实践,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博士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如讲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博士生对知识的综合组织和表达能力。
3.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实践能力等。
4. 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洽谈、组织、总结、评审、鉴定等工作。
5. 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等。
五、专业内容介绍
序号 |
专业名称 |
研究内容和特色简介 |
其他要求 |
1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1. 结构减震(振)与控制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开展被动、混合、半主动和主动控制的技术、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重点是隔震、消能与减震控制相关研究。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减震(振)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2. 工程抗风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台风灾害的观测数据处理、特征分析和危险性分析方法,台风灾害对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及大跨屋盖结构的空间动力作用。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的风荷载和风振响应;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荷载与抗风对策;建筑群体风环境;计算风工程;房屋结构台风灾害的减轻与预防等。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抗风的基础理论、测试技术与设计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3. 大型复杂结构的安全性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重大工程进行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采用先进测试技术如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光纤传感器、无线测试系统等应用于大型空间结构健康监测的可行性、经济性、科学性及可靠性。要求学生掌握大型复杂结构的安全性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4. 工程抗爆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土木工程抗爆性能、工程抗爆安全监测和危险等级评估、材料和结构动态力学性能,包括工程材料与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动态响应、炸药检测、装甲防护与掩体设计、人体冲击损伤与防护、材料本构关系和损伤断裂性能等。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抗爆与抗冲击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与土木工程防护设计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5. 结构健康监测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重大工程损伤积累与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受损结构随机建模及灾变分析与可靠性预测;研究重大工程检测和监测的智能传感元件、无线传感网络及其优化设置与实施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损伤评定与健康诊断方法;研究在线损伤识别和定位,模型修正、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系统。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健康诊断的基础理论、测试技术与设计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6. 地质灾害及防护 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灾害防护的基本方法、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试验与监测测试技术,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
|
2 |
结构工程 |
1. 钢结构与组合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土木工程结构领域中钢结构和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计算分析理论、设计方法、科学试验方法、抗风抗震理论与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行的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熟悉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的计算分析技术与试验技术,具有从事本方向研究与应用的能力,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2. 高层与高耸结构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开展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高层与高耸结构的性能、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研究。要求学生掌握灾害作用下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理论和高层结构抗震抗风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方向科研能力。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3. 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 研究内容:该研究方向主要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预应力结构、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大型复杂建筑结构的静、动力特性,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结构分析的理论并精通大型通用结构分析软件,掌握结构试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从事本方向研究与应用的能力,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4.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土木工程领域中结构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行的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从事本方向研究与应用的能力,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5.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检测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重大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积累规律、受损结构随机建模分析与可靠性预测;研究重大土木工程结构检测和监测的智能传感元件、无线传感网络及其优化设置与实施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损伤评定与健康诊断方法;研究在线损伤识别和定位,模型修正、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系统。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的基础理论、测试技术与设计方法,熟悉本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
|
3 |
岩土工程 |
1.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研究内容:基础工程的设计与计算理论,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计算理论,基坑支护理论与技术,地基基础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基础加固技术,以及基础工程计算机仿真分析等。 特 色:紧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2.环境岩土工程 研究内容:地质灾害治理,地下工程的环境效应,环境岩土工程评价等。 特 色:紧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3.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研究内容:在动荷载(如地震、海洋波浪、爆炸等)作用下岩土的力学性能以及地基、土工结构物和边坡等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地下结构与岩土的动力相互作用,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分析、土工构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分析,岩土地震工程计算机仿真分析。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4.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 研究内容: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工程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地下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下工程关键技术、地下工程中的病害治理方法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地下工程计算机仿真分析。 特 色:紧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 |
|
4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研究内容:1.新型桥梁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2.既有桥梁结构性能评估与健康诊断方法研究;3.桥梁结构抗震性能及振动控制研究。 特色:近年来紧密结合桥梁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桥梁结构设计计算理论、抗震性能及振动控制的研究为突破口,以工程应用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创新与应用并重的专业特色。 |
|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1. 博士生不实行学分制,除前沿讲座、开题报告及教学实践之外,其余课程控制在5—6门左右。16学时计1学分。
2. 未获硕士学位(学历)及跨专业考取的博士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所录取专业的硕士生主干课程(不少于三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填写3200威尼斯vip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须编写“3200威尼斯vip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
八、实践学习规划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加
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实践环节包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三部分,分述如下:
1. 社会实践:可开展科技服务、工程设计或技术分析,或者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 教学实践:针对本科教学,可辅助导师进行以下工作:讲授部分课程、辅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组织课堂讨论、课后答疑、批改作业等。
3. 科研实践: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工程需要进行。
博士生的实践活动通常应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博士生也可以在导师和部门领导批准之后,自行联系实践单位。
博士生必须填写《3200威尼斯vip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经学院考核合格方可参加毕业答辩。
九、学位论文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学研究方向,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审核后确定研究课题。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1.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应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2. 论文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工作量。论文应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等,均应表明研究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项依据、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理论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打印装订。
4. 论文进行到中期,博士生应在专门的学术会议上作工作进展的中期报告,由专家(定义同前)审议其论文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
5.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1.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指导教师审核认为论文符合要求的,由研究所(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组织有关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中所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答辩稿。在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需事先提出申请,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博士生应根据论文评审、答辩中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形成正式的博士学位论文,并提交院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3.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双盲抽查,并且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
4. 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且以3200威尼斯vip的名义公开发表属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的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1篇发表在EI收录期刊上。
5. 博士研究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持有正式录用通知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待所发表的外文刊物正式出版后方可进行学位评定并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主要书目:
1.《高等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江见鲸、李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钢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陈绍蕃 著,科学出版社,2010
3. 《大跨度空间结构/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张毅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高等结构动力学》. 李东旭,科学出版社,2010
5.《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江见鲸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姚谦峰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高等土力学》. 李广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基础工程学》. 陈仲颐,叶书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防灾减灾工程学》,周云,李伍平,浣石,尚云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10. 《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项海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1.《风对结构的作用――风工程导论(第二版)》,埃米尔•布缪,罗伯特•H•斯坎伦著,刘尚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12.《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Park R, Paulay T著,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1975
13.《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engineering materials》,W F Chen, Saleeb K H著,Elsevier Press,1994
14.《Unified Streng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Maohong Yu著,Springer出版社,2004
15.《Wind Effects on Structures: An Introduction to Wind Engineering》,R.H. Scanlan,E. Simiu著,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1996
16.《Wind Loading of Structures》,J. D-Holmes著,Spon Press,2001
17.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第2版,Anil K. Chopra著,谢礼立,吕大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主要学术期刊:
1.《Engineering Structures》,Elsevier SCI LTD主办
2.《Structural Safety》,Elsevier SCI LTD主办
3.《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主办
4.《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主办
5.《Shock and Vibration》,IOS Press主办
6.《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SME-AMER SOC Mechanical ENG主办
7.《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John Wiley & Sons LTD主办
8.《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John Wiley & Sons LTD主办
9.《ACI Structural Journal》,AmericanConcrete Institute主办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主办
11.《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Academic Press LTD和 Elsevier Science LTD主办
12.《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
13.《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
14.《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建筑学会主办
15.《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主办
16.《爆炸与冲击》,中国力学学会主办